主攻朱婷(1.98米)来自河南,李盈莹(1.95米)出身黑龙江,王媛媛(1.96米)长于甘肃——这些北方省份被越南媒体点名为“天然身高富矿”。
依据“伯格曼法则”,寒冷气候促使人类向高大厚实体型进化,以储存热量抵御低温。
但更关键的是系统性筛选:每年从2.3万体校生中精选30人,针对遗传优势(如朱婷2.13米臂展)定制训练。
当欧美球员凭兴趣打球时,中国用“改变命运”的通道吸引苗子——比如张常宁因排球保送南京师范大学,商业代言收入超男排队员12倍。
“中国女排若只靠身高,早被轰成筛子了!”外媒一针见血。
对阵墨西哥的首战中,1.95米的李盈莹后三进攻时速超90公里,而1.98米的朱婷变线扣杀命中率接近60%。
更绝的是二传刁琳宇(1.82米):面对2米队友的“高空作业”,她需在0.3秒内完成战术分配,误差以厘米计。
这种精度来自“数据绞肉机”般的训练。
女排配备12机位动作捕捉系统,男排直到2022年才用上基础录像分析;
郎平推行的“高快结合”战术,将扣球均速从75km/h提至90km/h——相当于把炮弹改造成导弹。
当中国队员俯视对手时,日本女排正为1.76米的平均身高买单。
她们的最高球员仅1.87米,主攻石井忧希(1.80米)扣球高度仅3.02米,比袁心玥的3.27米低了25公分——这相当于一个篮球的落差!
2023年亚运会对阵伊朗,日本网前出现“洼地式漏洞”,被轰出42%的一传失误率。
不是不想长高,而是不能。
日本女性平均身高1.58米,选材池仅中国的1/10;
更致命的是“身高迷信”:盲目追求2米队员导致技术粗糙,而法国男排1.93米主攻帕特里扣球点达3.55米,反手给了一记耳光。
塞尔维亚接应博斯科维奇(1.93米)、意大利重炮埃格努(1.93米)已是欧美女排天花板,却仍被朱婷、袁心玥压过5-10公分。
谜底藏在选材逻辑里:欧美家长更愿让孩子打篮球(NBA平均年薪900万美元),或直接放弃职业路径。
而中国通过“国家工程”集中资源:3.2亿专项经费、赴欧拉练30场、营养师全程监控——相当于把排球打造成“高个子的唯一出路”。
这种资源倾斜甚至造成性别裂痕。
男排因商业价值低迷,联赛冠名费仅女排1/5,青少年注册球员不足800人;
女排却坐拥央视黄金时段、朱婷单代言费千万。
当袁心玥任奥运推广大使时,男排队员江川还在印尼联赛讨生活。
领奖台上,1.91米的游泳冠军汪顺与女排姑娘合影时仰起头——王媛媛(1.96米)和高意(1.95米)的肩膀已越过他的发顶。
这张出圈照片被外媒转发时配文:“中国姑娘们踩着的不是高跟鞋,是举国托举的云梯。”
但越南记者在文末补了句灵魂拷问:“若没有郎平为袁心玥砸开冷板凳,没有科研团队为朱婷调配营养剂,这些姑娘还会是‘巨人’吗?”
答案藏在袁心玥的军装照里:中尉肩章旁别着奥运金牌,而勋章背面刻着一行小字——“血肉可测,基因不敌系统”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