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7日,巴黎奥运会首个正式比赛日。北京时间17时,混合团体10米气步枪决赛和跳水女子3米板双人决赛同时开赛。中国国家跳水队队员昌雅妮和搭档陈艺文冲击金牌。
7月27日,中国选手昌雅妮(右)/陈艺文在比赛中。新华社记者李颖 摄
上游新闻(报料邮箱:cnshangyou@163.com)记者来到湖北省仙桃市融媒体中心直播大厅内,和昌雅妮的父老乡亲共同观看比赛。
她俩跳了五跳,第一跳领先第二名2.4分;第二跳领先3分;第三跳领先9.3分;第四跳领先16.74分;第五跳领先领先23.04分。
昌雅妮登上冠军领奖台,举起奖牌的一幕令亿万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。连日来,上游新闻记者采访了昌雅妮4位教练,父亲和奶奶,只为还原:为什么昌雅妮能夺冠?
答案是:18年如一日的训练,天赋,参加各类比赛,与伤病做斗争。
杨威的“小师妹”
2001年12月,昌雅妮出生于湖北仙桃。仙桃是亚洲体操联合会授予的“亚洲体操之乡”。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,该市先后有80多名体操运动员入选省体操队、国家体操队。截至目前,他们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夺得300多枚金银铜牌。
昌雅妮最早就读于仙桃市李小双体操学校。仙桃籍奥运体操冠军李小双、郑李辉、杨威也就读于该校。论师徒辈分,昌雅妮得喊李小双“师叔”,是郑李辉和杨威的“小师妹”。
7月25日,仙桃市李小双体操学校内,四岁的小孩正在训练。图片来源/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
该校的前身是仙桃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体操班,创办人是丁霞鹏。丁霞鹏是仙桃体操训练的“开山鼻祖”。他出生于1932年,1954年从湖北省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,分配到沔阳中学,特长是打篮球,但痴迷于体操。上世纪70年代初,中学举办文艺汇演,学校将训练武打演员的任务交给丁霞鹏。演出成功后,丁霞鹏萌生办体操班的念头。丁霞鹏的想法得到时任体委领导的支持,体操班就此成立。1993年1月,丁霞鹏病逝时李大双李小双兄弟俩在他的灵前长跪不起,一步一叩头地送走恩师的灵柩。
师父去世,徒弟接着干。现如今,在仙桃市李小双体操学校“挑大梁”的彭友平,刘芬等人是丁霞鹏的徒弟,仍有许多家长把孩子送进体操学校。
昌雅妮父亲昌先圣介绍,昌雅妮三四岁时,总喜欢踮着脚跑。玩耍时,她总喜欢让他把她抱上小区的单双杠,吊着玩。基于此,他决定把孩子送去练体操。
昌先圣说:“当爸爸的总想着孩子以后能多条路。当时的想法是不一定要走竞技之路,练下去,考试时体育可以加分。”
昌雅妮前往北京陪女儿昌雅妮玩耍。图片来源/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翻拍
2006年7月,不满5岁的昌雅妮跟着刘芬练起体操。
跳起来像个兔子
第一次见到昌雅妮的场景,刘芬记忆犹新。
刘芬介绍,昌雅妮扎着两个羊角辫来的,一走进练功房,跑来跑去,这里摸摸,那里碰碰,小嘴问个不停,像极了在雪地里撒欢的兔子。
刘芬端详起来,昌雅妮的步伐轻盈,爆发力高于同龄人。刘芬把昌雅妮喊到身边,摸了摸其骨骼后,告诉昌先圣:这个孩子,她收了。
6岁的昌雅妮。图片来源/上游新闻记者牛泰 翻拍
昌雅妮的家离体操学校步行大约需15分钟,昌先圣要忙于生意,上下学接送的任务落在了时年60岁的奶奶杨在美身上。
杨在美回忆,孙女和她睡一张床,两人的床头有一个粉红色的闹钟,怕孙女听到闹钟声会烦,她就没让闹钟响过。每晚,她都会醒来几次,拿起闹钟看时间。凌晨6时,准时喊醒孙女。遇到雨雪天气,祖孙俩打着一把伞,奶奶半边身上湿了,孙女却没淋着。
刘芬介绍,在体操学校,每天6点半出早操,出完后短暂休息开始上午的文化课。每天下午两点开始训练,训练3小时。
训练是一件辛苦的事。7月25日,上游新闻记者在该校采访时看见,一名4岁多的小男孩,打着赤膊一边哭一边做着各种动作,滴在护垫上的泪水在高温作用下很快就挥发了。
“苦,累,个别孩子免不了偷懒,但昌雅妮几乎不偷懒。”刘芬介绍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昌雅妮发自内心喜欢体操。她知道自己比别的孩子晚来了一年,放学后经常主动要求加练。
体操是运动之父。练了近一年后,刘芬发现,昌雅妮的体型“直”“薄”更适合跳水,开始针对性训练。
2008年,湖北省跳水学校来到仙桃选拔队员,昌雅妮被选中。这意味着昌雅妮要走竞技之路。六七岁的孩子不像多数孩子一样上学,而是练体育。这一天真的来临时,开过餐馆,干着工程的昌先圣有过犹豫:没练出来,文化课耽误了怎么办?
刘芬回忆,这是体操学校所有家长都会担心的一个问题。好在昌先圣足够信任她。她告诉昌先圣:昌雅妮能练出来。
爱和大队员较劲
昌雅妮不满七岁,独自从仙桃来到武汉,开始住读,师从国家级教练员欧爱江。
刘芬介绍,刚去武汉时,昌雅妮想家,情绪波动很大,直接影响了训练。欧爱江和她打电话商量回仙桃练一年,大点再来。她急忙阐明自己的观点——昌雅妮是个好苗子。来体操学校时就比别的孩子晚了一年,再晚一年,好苗子要是掉队了就太可惜了。
惜才的欧爱江让昌雅妮留了下来,对她格外关心,安排昌雅妮和宿管阿姨同睡一张床,训练之余带她玩耍,买零食吃。小孩有了爱的陪伴,想家的念头会淡些。
昌先圣也心疼女儿。每逢周末,他都会从仙桃开车去武汉看望女儿。他的教育理念是把女儿当朋友。训练的事,女儿不提,他不主动问。看望女儿时就带她玩,让女儿感到快乐。女儿去了国家队,他也两个月去北京看一次。去得多了,四趟列车的四名列车长都认识了他。
去跳水学校之前,昌雅妮不会游泳。昌先圣回忆,卫生间里有个浴盆,他给浴盆放满水,让女儿坐进去洗澡,女儿都有点怕要出来。去了跳水学校,第一件事就是学游泳。欧爱江说,学了不到一个月,昌雅妮就像白条鱼一样,体型侧扁,游速快。
欧爱江眼里,昌雅妮是个上进心很强的孩子。
刚练倒立时,倒立了一分多钟,欧爱江就让她下来。昌雅妮看了看身边比她大的队员还在倒立着,吃力地说:“他们还没下来,我也不下来。他们能搞多久,我就搞多久。”
昌雅妮知道自己比别的孩子练晚了一年,时常缠着欧爱江帮她加练。回想起加练时的场景,欧爱江笑着说:“都练完了,她老是跑过来说欧妈妈,欧妈妈,再练一会。我也想下班回家,但没法拒绝一个求知欲强的孩子。她在我手里两年,平均算下来,每天加练半小时。”
昌雅妮虽然经常不在家,但家中随处可见她的照片。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摄
2010年,昌雅妮被湖北省跳水队选去集训;2013年,她正式成为湖北省跳水队队员。
肋骨裂两根却能忍住
去了省队,竞争更加激烈,昌雅妮训练愈发刻苦。
昌雅妮在湖北省队的教练是刘世明,他介绍,在省队,昌雅妮练的是10米跳台。她是个外向的孩子,训练时时常主动跑来和他交流。有一次训练间隙,他看见爱说话的昌雅妮跳完后默默站在一边等待下一次上台,没话了。一番追问下,昌雅妮说,肋骨痛了有两天了,怕赶不上训练进度,就忍着。
顾不上多想,刘世明带着昌雅妮去检查,CT结果显示,两根肋骨骨裂。刘世明既心疼又吃惊,还有点生气。心疼的是徒弟受伤了;吃惊的是十几岁的孩子能忍住骨裂之疼;生气的是她还不懂得科学对待伤病。
在刘世明的教诲下,昌雅妮答应了他,有伤及时说,再也不藏。
昌雅妮受的最大的伤是在14岁那年,肩膀受伤,停止跳台训练足足有半年。
昌雅妮另一位省队教练黄文介绍,受伤之前,昌雅妮拿了全国性比赛青年组第一名。赛后没多久,训练时突然受伤,要停半年。这种落差,他都有点受不了。他平复好自己的情绪告诉昌雅妮,伤病是运动员的天敌,这半年就当磨性子,好的运动员必须要学会淡定。
刘世明说:“不能跳台了,她就在训练场上遵医嘱做康复训练。但她的眼睛,总是看着跳台上的其他队友。那种渴望的眼神,我到现在都记得。”
杨在美想孙女时,时常翻看两人聊天记录,多数时候奶奶是笑的。每次看到一则消息时,杨在美都会停下,然后悄悄抹眼泪。图片显示,2021年5月,昌雅妮在比赛中受伤,脚上有一条长长的伤口。
2015年,昌雅妮进入梦之队——中国国家跳水队。
刘世明说,停训半年恢复不久就被国家队选中,这极为少见。他认为国家队看中昌雅妮两点——协调性和爆发力。进入国家队后,训练更加系统,昌雅妮也能正确、理性地对待自己的伤情。2017年,昌雅妮由10米跳台转为3米板。
昌雅妮的奖牌和获奖证书。图片来源/上游新闻记者 牛泰 摄
此次夺冠前,昌雅妮的家中,已经堆满了各类比赛的奖牌和奖杯。
原标题:《五跳,跳跳都领先!还原仙桃姑娘昌雅妮的夺冠之路》
阅读原文